溶解氧是水体中溶解的氧气含量,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有机污染物的降解。传统测定方法(如碘量法)操作繁琐、耗时长,而微量溶解氧分析仪基于电化学或光学传感技术,能够实现快速、精准的现场测量。本文将详细介绍该仪器的测量方法及其在实际监测中的应用。
目前主流的微量溶解氧分析仪主要采用两种技术:
电化学法(Clark电极法):利用氧分子在阴极还原产生电流,电流大小与溶解氧浓度成正比。该方法灵敏度高,但需定期更换电解液和膜。
光学法(荧光猝灭法):基于氧分子对特定荧光物质的猝灭效应,通过测量荧光寿命或强度计算溶解氧含量。该方法无需消耗电解液,维护简单,适用于长期监测。
二、测量方法与操作步骤
1.仪器校准:使用零氧溶液(如亚硫酸钠溶液)和饱和氧溶液(如空气饱和水)进行两点校准,确保测量准确性。光学传感器需定期清洁,避免污染影响荧光信号。
2.样品测量:将探头浸入待测水体,避免剧烈搅动,防止气泡干扰。等待读数稳定(通常需30秒至2分钟),记录数据。
3.数据记录与分析:部分仪器支持数据存储和蓝牙传输,便于后续分析。结合温度、盐度等参数进行补偿计算,提高测量精度。
三、应用场景
1.环境监测:评估河流、湖泊、海洋的溶解氧水平,判断水体富营养化或污染状况。
2.污水处理:优化曝气工艺,确保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效率。
3.水产养殖:实时监测养殖池溶解氧,防止鱼类缺氧死亡。
四、注意事项
1.避免电极污染:测量高浊度或含油废水时,需定期清洁传感器。
2.温度影响:溶解氧溶解度随温度变化,需进行温度补偿。
3.定期维护:电化学传感器需更换电解液和膜,光学传感器需避免强光直射。

结论
微量溶解氧分析仪凭借其快速、精准的测量能力,已成为现代水质监测的重要工具。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(电化学或光学)并规范操作流程,可显着提高数据可靠性。未来,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进步,智能化、无线传输等功能将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范围,为水环境保护和工业废水管理提供更高效的支持。